知道兒子有自發地捐款行為之後,
小氣這一詞,
我便從兒子專屬形容詞庫裡剔除。

畢竟雖不到人溺己溺的胸懷,
但至少在自己有水喝的當下,
還能想像得到別人口渴的難受,
挺好。

不過兒子最近說起了小氣一詞,
在我避免負面解讀兒子時,
兒子倒是這樣解讀了其他同學。

「馬麻我跟你說喔,
那個OOO居然只捐10元耶,
好小氣喔。」

我問兒子,
「你怎麼知道他「只」捐10元?
你覺得小氣,是為什麼?
因為10元”而已”嗎?」

「對啊,不然也捐個50元。」

聽兒子聊起來,
似乎是發放收據的當下有人調侃,
然後我家孩子也認同了。

「那如果,」
我問孩子:「他身上就是只剩下10元呢?」

其實捐獻的紀錄在歷史中,
開始被銘刻在石板的那一刻起,
便被比較了;
比較誰捐得多,誰少。

即便銘刻的姓名被依姓氏的比劃排列,
我們似乎也習慣去看捐獻的金額,
就像現在天災人禍的不幸裡,
被比較的藝人姓名。

「其實媽媽想跟你聊,
關於捐款這件事,
必須去考慮兩個方向,
一個是自身的能力、
一個是當下的急迫性。

我問你,
陳樹菊阿嬤每天省吃儉用存了100萬,
也捐了100萬;
而另一間超有名的大公司資產上百億,
則捐了500萬;
你會覺得陳樹菊阿嬤好小氣,
好歹要捐個150萬嗎?

再來,
捐款的最原始企圖,
是幫助。

就說馬麻自己好了,
很多時候我知道了某個慈善機構已經拿到了政府的補助也有了其他企業的幫助,
我會把錢捐往其他小型的慈善機構,
而且我特別不喜歡拿收據,
那在這種情況下,
我根本沒有做善事的根據,
那我還是做好事嗎?

所以⋯
10元對你來說這是一天固定的零用錢,
但是對那位同學來說,
很可能是偶爾才有的零花,
他捐得是他的全部,
你還覺得他小氣嗎?」

我希望孩子知道,
當有天自己發現對於捐款這方面,
我們自己追求的是被讚美跟被看見,
或者因為對方的善舉沒有被看見,
我們就質疑這件事情的良善,
那麼該檢討的會是我們自己。

兒子後來跟我說,
那位同學是拿了他買早餐之後找的零錢,
也是他口袋裡面的所有。

「我想我不應該說他小氣的。」他說。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擁有比媽媽還肥的豬公
#我兒光壓歲錢都比我多

 

92458858_1309374639257142_4785544623827189760_o.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 ㄚ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