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了,書櫃也滿了。
實體的、網路的書店購物籃裡,
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們自己想要的讀物。
繪本,倒是越來越少了。
但孩子還是喜愛的,
在我因為畫風、因為故事、因為是新生的繪者、或因為是台灣的故事,
買的繪本們,
其實孩子本本都翻閱過。
只不過少了孩子膩在懷前、身邊的小書蟲模樣,
對於繪本的購買,
雖然很愛很愛但終究孩子熄了購買的意念。
不過近幾年,
不單喜愛的繪者新作,
只要是關於台灣的故事都讓我心動。
因為習讀研究所的需要,
我開始碰觸到綠島的監獄研究;
雖然寫的不是人文議題,
但在建築的歷史上卻還是接觸了白色恐怖。
可能自己真有是~~
網路用詞、必須帶著呲嘴表情發音的,
「覺青」,
關於台灣的故事在當了爸媽之後,
反而極容易的就走心。
在學生時代只背著夏商周跟省會的考試內容,
那些被省略的、台灣的時代,
因為主動的搜尋書籍、網路資料,
反而在自己的孩子都成了青少年的這個時候,
被廣大又悍然的史料渲進眼眶,
被難以忍受的拘禁跟處決掐緊了自己的呼吸。
原來那不單單是台灣人,
而是當時只要身處在台灣的人,
都會遇到的白色。
而除了被用在現有紀念建築的那些姓名,
綠島某處的墳頭更有著回不去的編號,
回家的方向有的是台東、有的是台北、有的是福建、有的是廣東......
早幾個月跟著集資了一本繪本,
收到了。
那是幾個台南的女孩寫著一個台南女孩的故事,
看著內容,
台語極溜(尤其三五七字經)的我,
因爲台語文的喪失卻讀的艱辛,
還好還有那幾個台南的女孩們,
朗讀著給想要閱讀的人聽,
我的眼淚,
便在她們的朗讀之後滴落。
過往必非只能忘記,
歷史的記錄跟面對才能讓人類更像人類。
謝謝這些過往,
於是我們現在可以閱讀、自由的閱讀、而且自由的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