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就喜歡心理測驗這種書籍,
想想是寂寞吧,
即便常常有家庭的聚會,
能跟著表弟表妹們胡鬧、瞎玩,
但假日以外的大多時間,
我都只能跟我自己聊天,
所以我有很多芭比娃娃,
也有很多絨毛玩具,
但他們不會回答我,
因為如果真的回答了,
應該也會被我燒了。
但是心理測驗的書籍,
是第一次讓我覺得我的問題有人回答我了,
像是我是怎麼樣的性格?
我是什麼樣的人格?
或,
我到底該是怎麼樣的個性?
所以我一直很有印象,
小時候在「動物」性的測驗裡,
獅子、郎、鷹、狗、羊.........
我總有點刻意的讓結果的導向走向「狗」,
因為『狗』;
忠實、忍耐、期待、或是顧家。
但到了近幾年我才發現,
有時候這一類的測驗,
久了,
是一種催眠;
催眠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或是自己其實很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尤其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待在哪一個圈圈的時候。
於是,
在很多個朋友的圈圈裡,
我根本不知道我該是什麼樣子,
媽媽對我曾經的遺棄,
讓我好怕我不在任何一個圈圈裡。
所以自己才會期待自己像心理測驗裡,
類『狗』般的個性,
可以是大多人喜歡的那一類,
可以更容易走進圈圈裡的那一類。
但如果遇到對方是一群貓,
其實我是慌的,
我會夾起我的狗狗尾巴在那個圈圈裡面「喵喵」的叫,
把自己變成貓。
而就在自己覺得自己真的變成貓了,
我又開始責備自己嚇到了一缸的魚,
為了想要跳進缸裡,
我努力的學憋氣,
只為了可以把頭埋進水裏久一點。
後來,
貓兒覺得我是狗,
魚兒覺得我是貓。
就像小時候,
表弟表妹們覺得我是小阿姨,
阿姨舅舅們又覺得我是小孩子。
家庭的狀況,
讓我很像孩子又得像大人,
於是在交友的狀態裡面,
其實我是不可愛的,
因為我不曾真正當個孩子,
卻又不被承認像個大人。
這樣的影響,
我以為在我成為媽媽之後,
在能跟孩子侃侃而談過去與現在之後,
我已經好了。
但是其實自己知道,
在人際關係裡面,
我總找不到歸屬。
那天,孩子的爸爸對我說:
「仔細看看,
其實你身邊有幾個很重視你的朋友,
無論你們多久沒有見面,
但她們總是想到你,
這表示妳是一個很好的人,
至少在我跟孩子的心裡是。」
心裡翻起了無數的泡泡,
因為無論我是魚、是貓、還是狗,
有愛著我的人愛著我,
那便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