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就喜歡心理測驗這種書籍,

想想是寂寞吧,

即便常常有家庭的聚會,

能跟著表弟表妹們胡鬧、瞎玩,

但假日以外的大多時間,

我都只能跟我自己聊天,

所以我有很多芭比娃娃,

也有很多絨毛玩具,

但他們不會回答我,

因為如果真的回答了,

應該也會被我燒了。

 

但是心理測驗的書籍,

是第一次讓我覺得我的問題有人回答我了,

像是我是怎麼樣的性格?

我是什麼樣的人格?

或,

我到底該是怎麼樣的個性?

 

所以我一直很有印象,

小時候在「動物」性的測驗裡,

獅子、郎、鷹、狗、羊.........

我總有點刻意的讓結果的導向走向「狗」,

因為『狗』;

忠實、忍耐、期待、或是顧家。

 

但到了近幾年我才發現,

有時候這一類的測驗,

久了,

是一種催眠;

催眠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或是自己其實很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尤其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待在哪一個圈圈的時候。

 

 

於是,

在很多個朋友的圈圈裡,

我根本不知道我該是什麼樣子,

媽媽對我曾經的遺棄,

讓我好怕我不在任何一個圈圈裡。

 

所以自己才會期待自己像心理測驗裡,

類『狗』般的個性,

可以是大多人喜歡的那一類,

可以更容易走進圈圈裡的那一類。

 

但如果遇到對方是一群貓,

其實我是慌的,

我會夾起我的狗狗尾巴在那個圈圈裡面「喵喵」的叫,

把自己變成貓。

 

而就在自己覺得自己真的變成貓了,

我又開始責備自己嚇到了一缸的魚,

為了想要跳進缸裡,

我努力的學憋氣,

只為了可以把頭埋進水裏久一點。

 

後來,

貓兒覺得我是狗,

魚兒覺得我是貓。

 

就像小時候,

表弟表妹們覺得我是小阿姨,

阿姨舅舅們又覺得我是小孩子。

 

家庭的狀況,

讓我很像孩子又得像大人,

於是在交友的狀態裡面,

其實我是不可愛的,

因為我不曾真正當個孩子,

卻又不被承認像個大人。

 

這樣的影響,

我以為在我成為媽媽之後,

在能跟孩子侃侃而談過去與現在之後,

我已經好了。

 

但是其實自己知道,

在人際關係裡面,

我總找不到歸屬。

 

那天,孩子的爸爸對我說:

「仔細看看,

其實你身邊有幾個很重視你的朋友,

無論你們多久沒有見面,

但她們總是想到你,

這表示妳是一個很好的人,

至少在我跟孩子的心裡是。」

 

心裡翻起了無數的泡泡,

因為無論我是魚、是貓、還是狗,

有愛著我的人愛著我,

那便足夠。

 

70D7B15B-BEC7-4D19-B439-1B1271D042D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 ㄚ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