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陣子,我懷疑自己的寶貝女兒有了緘默症。
她不大跟我聊學校、不大聊同學、不大聊書、不大聊電視。
那陣子我常常問她還好嗎?
她總是直愣愣的看著我,
眼神裡像有點什麼,
但就是一下子,
就一下子,
便閃了過去。
其實那時候學校裡有很多的狀況,
我感受得到,
但問與不問,
孩子總沒有明確的表述;
我試著猜,
但無論有沒有猜中,
她總是靜靜地放空,
然後話題沒辦法再繼續。
一直到轉學,再到畢業之後。
其實她的漠然,
我本來以為是一種執拗跟對抗,
漸漸的我才發現,
孩子身體裡有著不喜歡衝突的性格,
又或是害怕紛爭的個性,
所以她會把事情、情緒、或是問題,
藏著、藏著、藏著。
一直藏到情緒滿溢,
一直藏到夜深人靜,
一直藏到連夢境裡都有了情緒,
然後在我幫她蓋被的時候被她推開我的手,
又或是在猙獰的夢靨裡哭醒。
她近三歲那一年,
我第一次對她情緒失控,然後接二連三;
那一天我記得,
那是被短腸症侵擾的弟弟因為腹瀉不止嚎啕大哭,
我也因為在短短一兩個小時裡,
更換了近10次尿布也清洗了近10次的小屁股而瀕臨崩潰,
然後女兒像個小大人一樣突然對自己的弟弟大聲的喊:
「不要哭這麼大聲喔!」
那是一個小小孩想要對我的體貼跟幫忙,
只不過那個稚嫩的支持在當下成了我情緒的破口,
我很荒謬也很大聲地對她很大吼:「不要大聲說話!」
我相信那是個起點。
也可能只不過是女兒個性的開關被啟動。
一直到了就學,
我很少聽到她跟同學有什麼樣的爭吵,
更少聽到她回來跟我抱怨同儕間的不良互動,
甚至到了事情經由師長轉達……
或是我一直知道,只是等著她說而已,
她都還說不出個所以然,
說不出發生了什麼事。
又或是到了事情已經遠離了,
又或是好多年過去了,
很多事情印記很深的事,
她卻也都說不記得了、有這件事嗎?
我只能靜靜地等,靜靜地陪,緩緩地讓她知道我一直都在。
卻也突然地想起來,
我是不是就是她不敢爆發情緒的深層原因,
因為我對她小時候的情緒,
有過了兇悍、又過度的壓抑經驗。
這兩年,
她長得比我高了(雖然這是一件極度容易的事),
卻仍像個放大版的幼兒喜歡著我的擁抱;
這才漸漸地,
又跟我聊學校、聊同學、聊書、聊電視,
甚至有點拘謹的、卻也破例地跟我聊說她對哪個同學生氣又對哪個同學發脾氣,
當下,
我好開心,
我說了句讓她驚訝的回答:「你生氣耶,真的太好了。」
是啊,女兒,
我知道學校是另一個人際世界,
說不定那個世界哩,
你早就是小小悍婦、
早就是個恰查某。
但你知道嗎,
我開心的是你敢在我面前生氣了,
甚至有時候跟我天南地北的聊到連髒話都出口了,
我好像該糾正妳,
該跟妳說好孩子該要有什麼樣子,
但我沒有,
就像我一直強調的,
只要沒有傷人的意圖、懂得法律的規則、養好自我保護的能力,
「髒話?那哪有什麼?」
「在我的成長過程裡,
髒話根本是一種日常問候,
重點是妳懂得節制,
懂得不會對長輩這樣的情緒發洩,
那便好了。」
妳在不小心脫口成髒的時候愣愣地聽我這麼說。
其實,
我一直好擔心我把你生氣的開關弄壞了,
也一直好擔心你會以為生氣,
是一種差勁的人格表現。
其實生氣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那樣的情緒,
能讓自己跟對方知道我們的界線在哪裡;
我受夠了小時候老被說:「女孩脾氣不要那麼大」的這句鳥話,
好似一個好孩子或是好女孩就該逆來順受的毫無脾氣一般。
其實我一直想教會妳的只是不要遷怒,
而不是不生氣。
不要擔心生氣會讓人、或是讓我覺得妳的個性有瑕疵,
只要不是遷怒,
對著有問題的人、事、物發怒,
那反倒是一種直球對決的勇敢。
謝謝我的寶貝女兒,
謝謝你越來越敢表現自己、越來越敢生氣。
#要說我
#何止直球
#根本暴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