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裡常常有委託行的商品,

委託行街,

是基隆很特別的一個城市區塊;

委託行就像是現在代購或是到日韓帶貨的精品店,

因為在最一開始賣的是商船的船員委託的物品,

所以稱作委託行。

 

在舶來品不大好買的年代,

我總是有著日本的削鉛筆機、

美國的音樂盒、

甚至任天堂紅白機跟20公分見方的無線小電視。

 

物質上,我的收藏總是豐碩;

但是情感上,我總是被落下來的那一個。

 

我常常盼著多我幾歲的舅舅想起我的等待,才能打開紅白機;

也容易在報紙圈出電影放映時間之後,看著阿姨自己出了門;

或是總在被押著睡午覺醒來找不到外公跟外婆。

 

常常我有著比其他孩子更多的玩物,卻總是被落下;

我一直是被寵愛卻不被需要那一位。

 

所以我的身體住著兩個很明顯的個性,

自負、卻又自卑。

 

我禁不起別人笑我是沒有爸爸的小孩,

所以我會故意打開鉛筆盒,
讓其他孩子看看台灣買不到的自動鉛筆;

 

我受不了別人蔑視的說我被媽媽給拋下,

所以我會故意穿著飄洋過海的洋裝參加演講;

 

別人家的女孩大笑時總被說是活潑,

但我會被嘖嘖地說沒有氣質,

所以我學會了在大人面前收回笑聲;

 

當其他的孩子鬧脾氣會被安撫的時候,

我會在外公的安慰之外被碎念,

所以我開始躲開大人的視線把脾氣放在比我更弱小的人身上。

 

但其實我知道,

這每一次的反應都是在期待讚美跟肯定,

讚美我像讚美他們自己的孩子那樣,

肯定我,

就像肯定我的存在一樣。

 

雖然我不想承認,

但一直到自己都當媽媽了才直球的跟自己對決,

原來我超需要也寄望任何經過我身邊的人,

對我都只有正向的反應,

因為我的存在是那麼的可有可無。

 

所以我的成長過程甚至一直到走進社會,

我都還常自卑的等著別人對我的評價,

來堆疊我對自己的信任;

但又憤怒、自負的把別人的負面言語回擊對方的身上,

好掩蓋自己不被需要的那個實際面;

直到我在孩子的回饋裡找到直接又絕對的愛,

直到我在老公的脾氣跟眼神裡看到絕對的包容,

我才正視了自己,

原來我可以真的不需要別人對我的評比,

我只需要真正在乎我的人怎麼看我就行。

 

那天在追的劇裡聽到了一句台詞,

大致是說,

「與其開一間有一百萬人會來但都只來一次的店,

我寧願開一間一萬個人會來但每個人都來一百次的店」

這句台詞居然直直地打進我的耳朵,

即便我轉追其他的戲都還是纏著我的腦波。

 

這話,

不就像是人生?

與其去討好每一個過客放在自己身上短暫又失真的評論,

倒不如把力氣花在珍惜,

真正了解自己且關愛自己的那些聲音。

 

人生不是IG的累積,

就像谷哥的評論總是奧客的情緒武器;

只有把情感留在對話裡的曾經,

才是需要重視的人際關係。

 

與其有一百萬人陪著,

倒不如有人願意陪我們一百萬次,

年年、天天。

不要為難曾經的自己.jpg

#其實就算只有一萬人但都來一百次的店其實也很賺

#重點不可以都只有打卡拍照要消費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 ㄚ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