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試過用一段固定的長度做丈量嗎?
或是現在就試試,
用1.5公分為一個單位,
以頭接尾的連續丈量30次。
那個結果,
比起直接用45公分的尺以每1.5公分做一個點位,
一定會產生誤差。
所以在建築的繪圖學習中,
老師總叮嚀著要盡量用原點去丈量長度,
只是後來都是電腦繪圖了,
手繪的丈量需要也就少了。
這個原點誤差的概念又或許該說,
其實也跟蝴蝶效應有點像,
小小的誤差或是小小的作為,
最後影響的結果有時候總是出乎意料的巨大。
孩子的錯誤也是。
前陣子看見了網路新聞,
說到有個孩子在學校不告而取的拿了同學的彩色筆,
老師希望家長回家之後可以跟孩子聊聊,
給予孩子正確的是非認知。
家長旋即上網抱怨的老師的小題大作,
卻討來網路上的一片罵聲,
原因在於那位家長真心地認為,
那一點都不嚴重。
其實我有點傻眼,怎會不重要?
台灣有句俗語說:「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
當然,新聞裡的孩子,
我並不認為她是想要偷同學的彩色筆;
這麼小的孩子,
我不會也不捨喊他是小偷。
但是對於孩子是非對錯的教育,
這個當下,便是時機。
如果我們覺得孩子還小,
不懂,
所以現在不必教;
一旦不告而取,
在孩子的腦袋裡成了一件無傷大雅的小事,
一旦不告而取漸漸成為了孩子的習慣,
之後再要矯正孩子的行為,
就會需要更大的氣力。
就像對別的孩子動手推打,
如果我們覺得孩子還小,
不懂,
所以現在不必教;
等到動手成了孩子情緒的搭配品,
等到動手成了孩子不悅時的習慣,
之後再要矯正孩子的行為,
多的是連帶對著長輩也動手動腳了。
孩子從小,我就很在意他們生活常規的瑣事。
像是起床一定要折被子、
鞋子脫了一定要放櫃子、
吃飯一定上餐桌……
有時候常會聽到一些雜音,
叫我別這麼堅持在這些小事上。
但我就是覺得,人格跟規矩,都是從小事累積的。
一旦孩子還小、事情還小、影響還小的時候,不糾正?
真以為孩子大了還能管得動嗎?
距離原點越近的時候,誤差的調整才能越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