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的報章雜誌,說著從小被祖父母帶大的孩子,在學齡期將屆被父母帶回一起生活時,分離得慘烈。

 

因為那個孩子從小都跟著爺奶生活,朝朝、又暮暮;而爸媽只能在假日的時候才會出現,所以孩子對於父母,遠比爺奶來的陌生;也因為爸媽提供的陪伴只剩物質的彌補,對於離開阿公阿嬤,也當然傷心地多過父母規律性的離開。

 

很久以前……

真的很久,

因為那是姊的少女時代。

 

那時候的自己開始有了接觸保養品的機會,所以三不五時的,就算只不過進屈臣氏買串面紙,都會走到化妝品櫃台摸摸玻璃櫃,修修眉毛,買買很裝大人的有色護唇膏。

 

而那時站在櫃檯後面的大姊姊(好吧…有時候是阿姨),一身合身的制服跟精緻的妝容,總讓涉世未深的少女心有所望;雖然爾後走進了工科的領域,除了防曬就懶得再抹其他東西的惰性,讓我很少花時間去櫃上流連,不過,我卻清楚地記得,當時某些談話的片段。

 

當時要到遠地念書的我,跟著朋友去補給想要的保養品,聊到了我們要離開家鄉念書的城市時櫃姐跟我們說,她的老家,更遠;還說到,在家裡除了自己的公婆,還有個三歲的孩子。

 

從小,就被媽媽丟下的我問,她想不想孩子,我還記得她的表情很驕傲的、很冷淡地說:「不想。」

聽到這樣的回答,我心裡那個倚著門邊等媽媽的小女孩垂下了眼,試探著問:「那孩子呢?他不會想你嗎?」

「不會啊,我都三個多月半年回去一次,我要走的時候他也不會找我啊。」

「那…你不怕他之後就不認…識你了嗎?不會擔心他跟你的感情就這樣不好了?」

那位姐姐直直地看著我說:「我不怕耶,因為我知道只要我錢賺得夠多,我就不信孩子以後敢不理我;姐姐跟你們說,孩子都是很現實的,只要誰買禮物給他喔,他們就愛誰,所以我就是要拼命賺錢,要是我錢賺得夠多,我就不信孩子會不理我。」

 

 

那時候的我想著,到底是大人想錯了孩子的想望,還是孩子接收錯了大人的期待?

 

倘若金錢是真的可以替換陪伴,那老天又何必給我們每個人一雙父母的愛?

 

時隔至今,當年的我成了母親,我一直以為社會的轉變會帶來情感上的完整,沒想到現在的親職卻有了更多的無奈,因為物價的荷重、因為生活的擠壓、因為工作的壓力、也因為時間總被任意的挪移,所以陪著孩子成長…對,陪著,成了一種應該、必要,卻被現實生活折磨成了奢侈、成了不能被安排的第一順位。

 

於是父母親們的父母親,在行有餘力的當下便成了自己孩子們的緩衝墊,緩衝他們的壓力、急迫、還有緩衝壓垮孩子的保母費。

 

只是…當親職的緩衝成了取代;大人的無奈跟孩子情感的被傷害,便會一起萌芽,又一起偃苗。

 

但放慢腳步感受的話……這些無奈,真的沒有轉圜的餘地嗎?

 

兒子幼兒時的病痛換來我純粹全職的機會。

 

那幾年裡我深刻的了解到自己,貪心的其實一直都是當父母的我們,我們貪求著成就、貪求著高薪、貪求著自我的空間與時間,卻又貪心的想當好爸媽;只是在這麼多的貪心底下、在我們都以為無從選擇之下,真正的原因都只是因為我們想要的太多,卻又把貪心的理由包裝成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

 

接著貪求著少了我們陪伴的孩子還是要一直拼命著順著我們,貪求學齡前的孩子要懂得我們的付出,即便孩子一再的表現著,他們要的根本很少很少少到只要一個專心地擁抱。

 

或許我們該誠實的面對自己,想要好生活的並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

44683253_2147192715305092_2019915839339233280_n.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 ㄚ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