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的時候,
我似乎是班上極少數沒有去補習的孩子,
所以在當時所謂的資優班裡混得很辛苦。
每個同學為了不讓老師的藤鞭颯颯的飆向自己的掌心,
也可能為了成績能符合名列全校的前茅,
班上大多的同學都是在降旗典禮結束後,
除了回到教室去上比檯面上的課表還要多出來一兩堂的課後輔導,
家長接送之後更是往補習班裡續上國英數理。
而怎麼就是不想補習(其實是貪玩)的我,
拼著命又日復一日的在老師訂下的標準裡,
躲過體罰;
又或是跟著手上那跟著萬金油浮出來的血痕,
哀悼著怎麼都趕不上的那幾個數字。
所以”不補習”對我來說是一種對老師的反骨,
因為我實在不懂84分跟85分的差別在哪裡?
非得用藤條落在手掌心10下當做區別?
所以”補習”這兩個字在我的印象裡,
不是補強…而是錦上添花;
是把父母親心裡想開的花,
硬種進孩子的生活裡,
再把孩子的意願跟心情和成了泥。
該補什麼科目一如該選什麼科系,
都是家長覺得,孩子該補什麼。
所以我一直都想著,
等有了孩子之後,
希望自己能記得這些,
不要錙銖必較於孩子的1分、5分、甚至10分,
而是孩子真正懂得幾分。
但我的孩子確實還是”補習”了,
因為孩子到了五年級的某一天,
突然覺得自己的英文好爛,
家裡的英文繪本沒有我唸她們都看不懂,
外加學校的考試他們怎麼樣都跟不上,
於是孩子嚷著上英文課,
尋了一間跟我的教養想法頗一致的英文補習班,
我也就讓她們去了。
但我一直不覺得這是補習,
因為我希望的是,
孩子可以把”學習英文”當成是一件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
而孩子也真的這麼做了,
她們會主動的寫作、
主動的聽課文CD、
主動的翻閱每一本新的、舊的英文繪本,
甚至開心得拿著朗讀給我,
而我也總開心的對著她們說:
「你們真棒,換你們唸故事給我聽了。」
而最近,
在我的決定下讓女兒補習了數學,
就在女兒國小快畢業的一個月前。
數學老師跟我說:「現在上國中先修班太早了吧?」
我說:「也許您會很疑惑,但我不是要讓孩子上先修班,而是…能否幫忙孩子,補強她4年級之後缺失的基礎。」
我家這妞,在轉學前的數學其實不差,
關於數字邏輯上的學習,
我知道她一直都是需要完全的理解才能做題,
可惜升上中年級的那兩年,
我們親子間、親師間、甚至孩子跟老師之間產生了太多的問題,
也因為學校的不積極,
不只讓孩子在學校受了嚴重的肢體傷害,
也在這兩年間打壞了很多學習方面的胃口,
特別是數學。
轉學也升上高年級之後,
因為損壞過甚的基礎崩壞了孩子的數學能力、也消溶了孩子對數學的信心,
所以我跟孩子說:
「我要安排你去補習數學。」
看著孩子傻楞的表情,我跟孩子解釋:
「我不是要你考高分,
何況都要畢業了也不過剩下畢業考而已;
而是我不喜歡你面對數學時的態度,
這兩年我知道你對數學越來越有無力感,
而馬麻覺得你的數學問題是在於基礎沒有打好,
既然這樣,
也剛好接下來是個可以耍廢的暑假,
我們就去把數學學好,
因為接下來的學制…數學會是一直跟著你的學科,
如果明知道數學有了問題了,
卻不去補強不去努力,
接下來你面對它只會越來越辛苦,
而且,
數學帶給你的挫折也會讓你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
與其這樣,
不如重新再學一次。」
所以我讓我家的準國中生,
又去上了一次國小中高年級數學的家教班,
一對一的。
我記得很久以前有首歪歌的歌詞,
寫著:「如果全世界的人都高興…好吧…我就去補習。」
所以我討厭補習這兩個字大概是因為…
因為它明明該是一種能力的加強,
該是對自己能力的雪中送炭;
卻因為父母家長”好還要更好”的想法裡,
成了錦上添花的必備課程。
也可能我是個孩子考個85分就覺得我家孩子好棒棒的傻家長,
所以看多了因為孩子考了95分,
就送孩子到補習班要孩子在下一次拿回缺失的五分,
所以我才討厭補習吧?
不過說討厭,
但是我家孩子還是去補習啦,
所以我要開始學習不討厭補習這兩個字,
何況我已經懶得去強調,
我家孩子不是為了補習才去補習。
而且連我兒子都說,
「我們上的就是補習班啊?
為甚麼不能說是補習?」
好吧,
可能是我對”補習”這兩個字有太過不理智偏見。
補習補習補習補習…罰寫10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