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賣場裡,遇到了好久不見的好友,
忽然憶起在五年前的同學會上的老同學們,
一樣,
關心著孩子的狀況,⋯⋯
也一樣,
不知道孩子的近況。
我記得那時候的我,把所有的眼淚跟心痛都塞在部落格裡,
所以很理所當然的認為,
為了對得起關心我們的朋友,
為了讓朋友更知道孩子的病況,
也為了不讓自己的情緒一再的被撕裂,
所以我告訴朋友,去看我的部落格吧。
其實
我跟孩子的爸爸聊過假設性的問題,
如果在孩子命危當下,
也在之後,身為父母的心被撕的一塊一塊的時候,
我們會不會也幫孩子成立一個2.3年之後才開始流行的臉書或粉絲頁,
讓所有的人來幫孩子打氣、讓我們自己取暖?
略做思考之後,我跟把拔都搖頭了,
就像我沒有辦法一再的跟所有人解釋病況一樣,
會把情緒與煎熬完全塞在部落格裡,
就是因為那是一種被動的~~被探知。
也在自己瀏覽過臉書之後,知道這裡的訊息有多複雜。
其實連我都一樣,
可能在這一頁失去孩子的專頁裡痛哭失聲,
卻在下一則國家比賽的得金報導裡笑得開懷,
可能在這一篇虐待動物的文字裡感到憤恨,
卻又可能在往下滑的低級笑話裡噗哧發噱。
所以在一言難盡的過程裡,我學會了一個道理。
人生的酸甜苦、喜和樂,其實都只屬於自己;
若有朋友給過關心,我們就該感激。
沒有人必須因為你的悲而食不下嚥,
也沒有人應該因為你的樂而放浪形骸;
當有人願意為了自己的悲喜而哭過、笑過,就是恩賜。
因為除了自己,沒有人該為你承受人生的重量。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