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轉po了一個人氣部落客媽媽的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fish7046/posts/1914403621966925
我很佩服她當下的反應,
更慶幸孩子能夠即時又清楚的跟媽媽反應自己的身體狀況,
讓彼此雖然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
結果是雙方都能安心的繼續牽著手成長。
其實當了媽之後,
我常在日常歲月中,
在大驚小怪跟淡然處之之間掙扎。
就是因為孩子的到來是自己的強烈期盼,
所以當有了第一個孩子的時候,
就連不小心磕到了額頭,
我都有想帶孩子跑急診照腦部斷層的衝動,
就怕自己的一個小疏忽會斷送了孩子的正常成長,
或是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結果一次又一次的驚心膽顫,
得到的只是一根又一根因為腦細胞慘死而變白的髮絲,
跟逐漸累積的淡然處之;
所以在迎來照豬養的第二個孩子時,
很多第一胎的驚嚇成了套用在第二本寶寶健康手冊的規則,
只不過,
在過度的淡然跟二寶媽的身分都還來不及取到平衡點時,
我的第二個孩子便掉進了本應該大驚小怪的狀況裡,
只是我、只是醫生、只是每個人都覺得不需要大驚小怪,
於是一個平常再不過的夜晚,
差點成了孩子生命裡永夜。
事後,
我其實度過一段很長的懊悔,
也溺在自己不夠大驚小怪的悔恨不已。
但也逐漸的原諒了自己,
畢竟沒有一個母親會希望孩子掉進爬不出來的漩渦裡。
事後,
孩子其實也度過一段很長的惶恐,
也溺在自己不夠照顧自己讓媽媽哭泣的傷心裡。
所以我更加速的原諒了自己,
畢竟沒有一個母親會希望,
孩子認定自己的存在反而是種錯誤。
但在大驚小怪與處之淡然間,
我真的花了好長一陣子的時間去學習,
學習轉換的機制;
到底在什麼時候,
我可以把孩子的生理狀態看的輕鬆自在,
又在什麼時候我該把這一場病看的刻不容緩。
我不該說感謝我兒子的疾病讓我久病成良醫,
但他,
確實讓我成長很多,
讓我學會了…
在我感覺到著急的時候,我的心越是要安定;
在所有一切都看似無礙時,
更要把所有的風吹草動放進眼裡;
也讓我知道了,
有時候遇見了後悔,
其實是因為不捨;
但如果只忙著不捨,
才真的會捨棄掉了接下來的生活。
於是我常跟朋友說,
帶孩子,就是跟著自己的心走吧。
在覺得該大驚的時候,
不用去管別人說些什麼,
就是帶著孩子做些自己覺得該做的舉動;
在覺得只需要小怪的時候,
就牽著孩子的手,
讓彼此陪伴著彼此,
畢竟親職路上會一路走到最後的,
就只是自己跟孩子。
但是在每一次的大驚小怪都記得學會讓自己淡然,
因為只有在自己的心越來越強壯的時候,
無論是判斷正確的抉擇還是失準的悔恨,
才能成為自己跟孩子成長的養分。
也只有在自己的心越來越穩定的時候,
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大驚與小怪,
帶來的就不會只是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