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6753.jpeg記得好幾年前接到了親子網站的邀稿,

希望可以就我自身的經驗或是想法,

進而討論社會上對於育兒不友善的狀態。

 

那時候的我,

才剛跟第二個孩子離開居家照護的限制。

 

所以如果要說到社會層面對於育兒的不友善,

大多還是來自於公有設施最直觀的感受,

像是除了固定帶孩子回診的兒童醫院,

我很難找到尿布台或是兒童馬桶;

此外,

也許是孩子的就醫時間多過玩樂時間吧,

我好像也就沒有精力再去細數,

諸多的設施對於育兒上面的不便,

又或是,

每天都跟孩子圍著點滴架、泡在醫材裡,

好像也沒有比這個更不方便的事了。

 

所以在對於硬體部分的包容度都已經如此之大,

硬體以外的軟體部分,

我的感受功能似乎也有點被阻斷,

即便曾經短暫的受困在所謂專家學者的育兒建議裡,

但似乎沒有讓自己在育兒困難裡浸泡太久。

 

因為對於一位母親的傷害,

應該沒有任何言語能比得過當時,

在加護病房外我曾聽過的、

各路親友自以為是的說詞。

 

那時候我們有幾個媽媽,

總會在固定的時間在嬰幼兒加護病房門口,

等著可以陪伴孩子的開放時段。

 

加護病房裡有個小病友,

先天性巨結腸症;

那是一種大腸失去了功能,

所以必須要在嬰兒小小的肚子上,

裝上人工造口,

替代胃部末端跟直腸之間的消化功能;

好幾次都聽到孩子的奶奶在責怪,

責怪自己的媳婦懷孕的時候移動了床鋪,

責怪媳婦就是不聽話吃了什麼、

又或是不聽話的不吃什麼,

所以孩子才會一出生就有狀況。

 

也有個小勇士因為無肛症,

才從媽媽的肚子來到這世界,

還沒有機會看過醫院外的光線,

待在加護就已經半年,

然後,很荒謬的,

直接在門診裡遇見孩子小病痛的媽媽們聊開:

「他媽媽一定是做了什麼缺德事,孩子才會變成這樣。」

 

也在自己的孩子住了一個月的醫院,

回家居家照顧的時候,

聽到自以為很慈愛的關心,

說我們夫妻倆都這麼乖,

怎麼孩子會遇到這種事。

 

這句話或許聽起來真的很像是讚美。

卻又讓人心裡淌血,

因為“一再一再”用這樣的問句自以為關心的追究,

到底是要我們去刻意地挖掘自己的失誤,

還是孩子的錯處?

 

因為走過這些吧,

所以後來在很多情況下,

我總能一眼就分辨出怎麼樣的照顧者,

是真的盡心盡力又費心費神;

一聽就知道對方是真的關心、

還是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的噁心;

也讀懂了很多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狀態,

並非都能找到為什麼。

 

只不過越是幼小的孩子,

他們的照顧者卻越會遇到好事之人想找到所謂的原罪,

然後逼著他們問醫生、問專家、問乩童、問命盤、問靈動,

非得套個答案好決定可以怪罪誰。

 

卻又在好多已經可以用「家教」去塑型的大孩子身上,

尋到所謂「無能為力」或是「不過是個孩子」的答案,

去為真正的問題脫罪。

 

我想所謂的不友善,

正是這些自以為明理又刻意的嘴,

被製造出來的氛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 ㄚ敏 的頭像
    林 ㄚ敏

    不良宅媽~ㄚ敏的部落格

    林 ㄚ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