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回到家,
跟我抱怨今天又被學校安排到禮堂聽演講。
重點是,
還得寫心得報告。
看在我這個資深國中學姊的眼裡,
除了訝異這幾(十)年來的教條式演講依舊浮濫,
對於背負未來招生壓力,
而必須前來分享的高校師長們,
也是感到心疼。
所以即便我家男孩抱怨著,
我也是跟他說,
就當作是練筆感,
這種有目的性跟題目性的心得,
如果你可以認真完成它,
其實也可以當成是一次的作文練習。
反正就算抱怨到出汗也是得寫,
就轉個念當練習囉。
於是男孩說:
「所以我想寫:『這種無聊到讓人想打瞌睡的演講,聽起來還真是有趣啊。』」
我微微挑眉的問:
「你…這是想反諷吧?」
「算是吧。」
我思索了一下:「我知道你沒有惡意,但你知道,這樣的說話方式其實很酸民嗎?」
「是喔?」我家男孩真心地說:「但是我沒有要酸的意思。」
「可是…只是變成文字或是成為一段話語,它就會產生酸度喔。」
我跟孩子分享著,
不否認其實我也(超)會酸言酸語,
但是,
不會針對不認識或是沒有招惹到我的人。
我進一步跟孩子聊:
「來學校演講的師長你認識嗎?其實不認識。
而他們會來到學校跟你們做招生演講,
要是我,我也百般不願意,因為背負招生壓力啊。
然後他們準備的資料或許真的很乏味,
但我想你可以平鋪直敘的表達就好,
像是~~謝謝他校老師辛苦地分享,
但如果內容可以更活潑一點,
或許我們能更專心的聽他們想跟我們說的是甚麼。」
問孩子知道這其間的差別嗎?
很簡單,
一種,是想解決問題,或是提出問題;
一種,單純發洩情緒,順便找找麻煩。
「但是我其實沒有想找麻煩。」我家男孩說。
「當然~~
我知道的。
更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想讓對方難堪或是找麻煩,
那就更不要用酸言酸語去應對。
沒有人想聽到陌生人用負面的言語做第一次的對談,
而今天若是自己喜歡的人,
那就更經不起帶著負面情緒的酸言酸語,
所以囉,
馬麻我也一直都在練習,
練習好好說話,
對在乎或是沒有真正攻擊我們的人好好說話。」
我接著說:
「何況,
很多經驗跟習慣的累積會造就你們未來的人格,
要是現在甚麼事都不敢正面正向的表述,
只會顧左右而言的帶著酸度去表達,
那你以後一定就是只會躲在鍵盤後面的酸民了。」
成長,
我曾經走過很多歪路,
正因為沒人跟我聊過怎麼行正,
所以我跌撞了許久才挺直腰桿,
所以我更想跟正在路上的孩子,
好好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