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一套又一套的閱讀,

有妖怪、

有驚悚、

有愛情,

跟我在作劇情的分享時,

女兒問我有沒有女生真的會搶朋友的男朋友,

我說:「有啊,不過看個性也看德行。」

 

所以,我跟女兒說起了我的少女時代。

 

有個女孩,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跟在她的腳跟後面的配角。

 

因為她的體態非常美好,

家庭狀況也跟我恰恰相反;

她的家庭構造正常、

父母健在、

跟手足感情也好,

所以每次我到她家,

總能很明顯的感覺到對方媽媽對我的友善,

但不是喜愛。

 

很久以後自己也當媽媽了才懂,

原來那是一種優越感,

優越著有個我這樣的孩子,

可以對比跟證明自己家庭的美好。

 

後來我發現了,

她那看似完美的家庭,其實不美好,

一整個在鄉里間被過度放大的模範,

一個對於男孩嚴肅、對於女孩只有管束的家規,

帶給那個女孩太多太多的否定,

不管是對她的自身的價值還是選擇。

 

其實當一個家庭帶給孩子的否定太多太多,

不管男孩與女孩都會陷入深深的情緒勒索中,

即便多年之後,

給予勒索的對象不在了,

但是深入骨髓的習慣、情緒會生根,

即便不再被勒索,

也永遠懷疑著自己是不是有沒有付清的贖金。

 

於是在我成長過程中我發現了太多跟那個女孩一樣的,

有的是縮著、總不相信自己有被選擇的可能性,

又或是,

永遠懷疑自己選擇的能力、正確性、跟可信度,

於是她們決定,

就像尋找美食時先看過谷歌再決定是不是走進去店面;

還是等著朋友吃過的評價,

再確定自己是不是要享用這家餐廳的餐點。

 

對於情感,

也這樣了。

 

因為自己的價值跟選擇總是被否定、被懷疑,

因為長大的環境裡總是被比較著別人的得到比自己更優;

那麼,

就選擇別人正選擇的感情吧、

就靠近別人覺得很棒的對象吧、

就走進看起來很美好的家庭吧,

即便那可能讓自己成為第三者。

 

所有的緣由來自於,原生家庭給的否定啊。

 

其實就連我自己的少女時代都曾有過,

希望所有的男生選擇都是我,

希望本來喜歡朋友的那個男孩其實喜歡的是我,

希望自己能一直是劇情的主角,

希望自己用不著表白都能讓心儀的男生知道我。

 

因為,

我一直是被丟下的那個、

被說是給拋棄的那個、

沒價值於是被剩下的那個、

怎麼樣的好都輪不到我選的那個。

 

可幸的是,

這樣的症頭我持續的不久,

可能是自己骨子裡根本漢子吧,

對於浪漫跟耍憂鬱這類的少女情懷,很不持久;

也總算知道自己只適合演演小品愛情劇,

轟轟烈烈的祝英台跟茱麗葉我演不來。

 

但更知道的是,

一旦一個家庭想養出來的是祝英台,

她便很難成為伊莉莎白;

一旦一個家庭讓女孩認定自己的追求只能成為茱麗葉,

她便怎麼都變不了花木蘭。

 

所以我用力地愛著自己生的女孩,

因為走過所以知道,

只有給她好多好多的愛、陪伴、還有肯定;

未來的路上她才能真正的相信,

自己絕對有資格被愛,

被正確的陪伴,

還有自我的、美好的肯定。

 

「有沒有女生真的會搶朋友的男朋友?」

「有啊,不過看個性也看德行。」

 

個性也許讓你很容易愛上任何一個人,

但是德性會讓自己知道,

這段感情只能是欣賞,還是收藏。

 

#不良宅媽的後少女時代

BF035DBE-01DF-44B5-9523-FACF79AA1126.jpe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 ㄚ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